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苹果华为轮番炒作,AI 眼镜会是下一个大热点吗?

2024 年秋,科技巨头又开始了批量秀肌肉。

三折屏手机、AI 眼镜、苹果新品等概念轮番掀起二级市场炒作热潮。日前,华为三折叠手机引爆市场 “哇” 声一片。现货的 1TB 版本 Mate XT 非凡大师售价一度炒高至 10 万元,化身 “电子茅台”。苹果新机评价则走向分化,加上 iOS 18“安卓化” 引起的热议,科技圈热度不息。

接下来,这份热度有可能要传递给下一位选手——Meta 计划在 9 月推出传闻已久的 AR 眼镜 Orion。AI 眼镜不是新事物,但因为技术原因,一直不够成熟。而正是因为不够成熟,它才有了未来 “捅破天” 的预期。

AI 眼镜,重获新生?

早在 2021 年 9 月,Meta 就开始与雷朋对 AI 眼镜进行探索、尝试。不久后,双方联名推出了初代智能眼镜 Ray-Ban Stories。

按照 2022 年全球超 25 亿的近视人数简单测算,不难想象到这个能同时兼容 “娱乐 + 必需品” 双重属性的新型硬件,未来将有多大的市场空间。

只不过受限于当时的 AI 技术,以及软硬件产业生态、佩戴舒适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从推出截至去年 2 月,这款初代智能眼镜的全球销售量也仅有近 30 万副。

2023 年 9 月,Meta 继续加紧研发迭代,推出了第二款联名产品 Ray-Ban Meta。据 IDC 数据,截至 2024 年二季度,第二代新品的销量已破 100 万。

图源:Meta 官网

全球销量增速同样增长强劲。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 26 万台,同比大增 217%,AR 眼镜则出货 10 万台,同比增长了 56%。

可预见,虽然智能眼镜截至目前依然只是一个百万小众消费电子产品,远不及其他智能终端的成熟,但其弹性空间无疑是十分可观的。

据海外调研研究机构 Grand View Research 预测,2022 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价值 12.3 亿美元,随后预计将以 27% 的年均复合增速增至 2030 年。

而 2024 年很可能会是这个新产品进入爆发期的拐点时刻。对标 TWS 耳机行业的发展历程发现,一款传统消费电子产品,要打破过去几十上百年的传统形式,颠覆成另一种形态,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产业演变过程。即概念品问世,众多 “浅尝者” 参与其中——单个重磅品问世,产业趋势现雏形——产业趋势形成共识,大厂重磅品持续发布。

而 AI 眼镜产业显然正处于第二阶段:爆款有望,产业趋势形成,但还未完整形成共识。

条件一:爆款有望

众所周知,自 2023 年开启了全新的 AI 产业周期后,AI 对于产业的赋能已从最初的大模型、算力、芯片等一路下沉至了终端硬件设施上,如 AI 手机、AI PC 卷起的换代周期已在今年全面开启了。

同样,智能眼镜也在 AI 技术的加速迭代中,获得了更多的 AI 化思路与可操作空间。作为智能眼镜的 “领头羊”,今年 4 月,Meta 首次大范围推出了 Ray-Ban Meta 的 AI 功能。

AI 赋能后,Meta Ray-Ban 不再局限于听音乐、打电话等常规智能功能,而是具备了多模态交互、个性信息处理的能力。例如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指令调用摄像头以实现很多视觉化的操作,如穿搭衣服、识别眼前建筑、拍照、录制视频,还支持五种语言的翻译功能等。

得益于 AI 价值的赋能,据悉今年 7 月 Meta Ray-Ban 的最新激活量月继续环比大增 25.2%,而这是处于持续缺货状态下的增速,业内人士称,预计全年出货量或超过 150 万副。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已经是 AI 眼镜的单品类爆款了。

而不日之后,Meta 已开发九年的第一款 AR 眼镜的概念验证设备 Orion 也将出现。据悉,9 月 25 日,创始人兼 CEO 扎克伯格将在 Connect 大会上推出 Meta 的首款 AR 眼镜,代号为 Orion。而这也是 Meta 自 2021 年以来的首个大型新硬件产品线更新。

虽然现阶段推出的 Orion 还只是 AR 眼镜的原型,只生产 1000 台供内部使用和开发者测试。但本质上,AI 眼镜只是向 AR(计算机)发展的一个过渡产品,而 Meta 当下正式开始浅尝下一个产品阶段,这无疑是对 AI 眼镜现有产品力的一种肯定,也很大程度强化了市场对 AI 眼镜的普及的期待与信心。

对此,其首席技术官 Andrew Bosworth 曾表示:“在消费电子领域,这可能是我们作为一个物种所生产的最先进的东西。”,据悉,Meta 将利用 Orion 作为软件基础,为即将于 2027 年推出的一款技术精简且面向消费者的 AR 眼镜 “Artemi” 铺平道路。

条件二:AI 眼镜爆款雏形将加速产业共识形成

作为目前市面上为数不多的 AI 终端选择,AI 眼镜显然也成了科技电子大厂的 “兵家必争之地”。今年以来,海内众多消费电子科技大厂都纷沓而至。

国内市场上,今年 3 月字节跳动收购了 OWS 公司 Oladance 大十科技,有望将其音频技术应用到智能眼镜领域;此后,小米 MIJIA 智能音频眼镜悦享版、华为智能眼镜 2、蜂巢科技界环 AI 音频眼镜等新品相继发布。

图源:华为商城、小米商城

天眼查刊载的企业新闻显示,雷鸟创新近日宣布与眼镜零售商博士眼镜成立合资公司,并预计年底发布雷鸟 X3 AR 眼镜,与博士联合发布首款 AI 眼镜。其他如影目科技、魅族等厂商今年也有望发布 AR 眼镜新品。

而海外市场中,据悉,长期与 Meta 竞争的全球社交科技媒体企业 Snapchat 或先发制人,将于 9 月 17 日发布第五代 Spectacles。同时,苹果也在致力于扩大其在新兴 AR/VR 市场的产品组合,除 Vision Pro 外苹果还在开发增强现实 AR 眼镜产品。

除此之外,科技大厂谷歌网传也正在重新加强其 AR 团队,并计划推出搭载 Gemini AI 模型的智能眼镜。

市场预期 2024 年将会是产业跨越 0-1 阶段的关键拐点。原因在于,即将批量涌现出的这些新品中或许会有一款能推动 AI 智能眼镜成为行业及消费者的共识需要的真正 “爆款” 出现,按销量来说,AI 版 Meta Ray-Ban 的出现让市场看到了可能,而 Orion 的即将发布增强了这种可能。

很显然,爆品一旦出现,必将引爆市场情绪,从而加速产业化进程。现在,就是那个关键时间点。

AI 眼镜,现象级产品还需要思考什么?

Meta CEO 扎克伯格所预估,智能眼镜将成为 AI 的终极载体。作为新一代 “移动版” 计算机平台的先行者,AI 眼镜能为消费者带来划时代的高效率。

不过,虽然进化后的 AI 眼镜能同时兼具 “商务 + 娱乐 + 必需品” 多重属性,但这些属性也是有主次之分的。

AI 眼镜,首先要是一副属性过关的眼镜。如雷鸟创新创始人兼 CEO 李宏伟所言:“AI 眼镜首先必须是一款佩戴舒适、可靠的眼镜,其次才是一款具备 AI 功能的智能设备。”

他认为,这个不同于 AR 眼镜中 ‘眼镜’ 与 ‘智能化’ 的权重可能是 5∶5。在 AI 眼镜中,前者的权重要远高于后者,先解决用户对于 ‘眼镜’ 本身的需求,其次再加入 AI 以及智能化的模块。

而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截至目前,全球 80 多亿人口数量中有超三成以上近视,且这一比例仍在持续提升。不论是从产品的本质诉求需求,还是商业价值而言,AI 眼镜的第一要素还是在于成为大部分人 “必需品”。

众所周知,商业里的必需品往往能创造最大最长远的价值,以及很大的品牌生存空间,比如农夫山泉、海天酱油、苹果手机。所以,AI 眼镜很有希望拿到未来的全民化机遇,实现真正的飞升。

当然,这也意味着它必须解决一些个性化的问题:

由于用户脸型和使用环境的多样性要求眼镜设计必须个性化,以确保舒适度、合适的光度调节和矫正效果;颜值时代中,消费者对于配饰品的外观要求很高,且款式迭代很快;此外,AI 眼镜内部又需要融合很多电子元器件来保障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

这些因素会使得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难度明显提高。而在这些问题之上,它还需要把价格做得亲民一些,不能和现在的高端眼镜一样在售价上遥遥领先。

在现有的 AI 端侧产品中,AI 眼镜是产业公认的最具性价比的硬件落地方案,但是当前产品化探索期,价格和良率体验之间的平衡是很难做的。Meta 即将发布的 Orion 先做了一千台供内部测试,原因就是成本。

对此,扎克伯格表示,将来售价在 300 美元左右的 AI 眼镜将成为爆款,可能吸引数千万甚至上亿的消费者。

换算成人民币售价,AI 眼镜可能会在一两千的价格水位上取得最好表现,超过三千则会有压力。但参考 AR 眼镜、VR 头显等产品的发展历程,这肯定需要一点时间。只有当 AI 眼镜真正做到价格亲民时,它才会成为一款现象级的需求品。

来源:松果财经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organization.

The views expressed herein are solely those of the author and do not reflect the stance of the platform. The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investment reference purposes only and shall not be considered as investment advice.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content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latform.

Like